傅詩涵/綜合整理
蔡英文政府推動8年8800億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,主要以交通、城鄉建設、數位、綠能建設等,希望透過地方整體發展及區域平衡,帶動國內投資機會與經濟穩定成長。學者李家同在臉書發文指出,早期政府投入水電、教育、道路等公共建設,讓台灣從農業國家轉變成以工業為主,公共建設固然重要,但他認為現今台灣發展重點應擺在生產「精密工業」產品。
李家同提到,過去公共建設讓台灣在缺乏自然資源的情況下,成為一個相當不錯的國家,例如電力、水利、自來水、教育、道路等等奠定現在的基礎,但他認為台灣不能停留在這類的交通建設,這樣可能是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,必須提升出口的競爭力。
李家同認為,我們並非無法和大陸競爭,而是要拿出我們小國的優勢,以瑞士為例,瑞士人口約848萬,台灣人口約2300萬人,兩者出口額差不多,每年大概是2千7百億美元,瑞士出口到歐洲的總額占總出口總額的50%,台灣出口到歐洲只有9.4%,差別在瑞士出口的項目是「精密工業」產品,就是高規格的工業產品。
要發展精密工業,一定要有精密的感測器、精密的控制技術,以及精良的機械設計能力,台灣目前沒有這種技術,國外也不可能賣給我國技術,因此都是向國外買成品,所有的技術都要盡量地從頭做起,自行研發設計,機械要自己設計,軟體要自己寫,零組件要自己做,這種技術要做得紮實,李家同認為,「它的功能絕不亞於交通建設」。
李家同也給政府建議,政府應輔導此類的工業產品,鼓勵政府研究單位和民間公司合作開發這些產品。瑞士及其他先進國家能有非常昂貴的工業產品,具有該國家的優勢,是因為在工業基礎技術上下了很多苦工,他們擁有精密的工業基礎技術,我們遠遠落後於他們。
您可能還想看...